走訪城市的邊緣風景–流浪者之歌

1860 成果筆記, 生活議題

對於生活周遭常可看見街友,受訪者們有哪些看法呢?根據微笑小熊調查小棧於7月4日完成的調查結果顯示,受訪者認為街友最需要的服務依序為:重回社會的就業輔導(59.6%)、一個能安全居住的社會住宅(27.2%)以及讓他們不會餓肚子的經濟援助(6.3%)。但受訪者Aiyin表示「先找到他們流浪的原因,才能適當且正確的幫助」,而陳先生、王先生、劉先生則認同應該給予街友心態上的重建,才是根本上的解決方式。在各國所提供的工作方面,讓街友參與掃街、環保回收(日本,76.3%)、協助二手家具的回收(英國、法國,55.5%)、 輔導成立整修房子的團隊(台灣,50.0%)、照顧流浪動物(巴西,44.9%)以及聘用街友當導遊(英國、法國,31.5%)是受訪者有興趣的服務項目。誠如受訪者Welson表示:應由政府輔導成立社會企業,並雇用街友從事生產、服務工作,營利所得再回歸到街友,才能永續經營。

  而在世大運、機場捷運建設等因素,讓台北市政府與台灣鐵路意欲在2017年4月1日起,清理街友的家當。有67.6%受訪者表示支持,其理由分別是「應該保持車站周圍的動線順暢」(38.9%)、「市容門面還是要顧」(27%),但像受訪者黃先生、Toer、Surumi然表態支持清理街友家當,但認為應先暫時幫他們找安置的居所。在不支持的受訪者中,認為「清除街友物品並不能解決問題」(23.2%)、「街友也是身不由己」(8.9%)。除了清理家當外,積極規劃放置物品的地點(45.9%)、協助宣導街友移至他處(40.7%)、協調行李可放置的非尖峰時刻(5.5%)是受訪者覺得可行的方法。如受訪者黃先生認為應該提升市民生活品質,減少街友的存在;而Lisa及方琳則持相反意見,認為應設立收容所,至少有個房子可以遮蔽風雨。

  小棧最後做了對街友印象的有趣實驗,隨地而居(71.0%)、無家可歸(68.0%)、蓬頭垢面(65.9%)、衣衫襤褸 (59.6%)、沒有工作(54.6%)是受訪者們對街友的普遍印象。然而在看完以下的圖片後,有53.1%的受訪者難以想像他是街友,28.8%及15.7%的受訪者則分別認為「像健身教練」、「看起來與一般人沒什麼兩樣」。受訪者方琳、吳小姐、葉小姐肯定其創意使用公共資源的生活方式;受訪者蔣小姐、艾小姐則認同其雖然是街友,但不因貧困而消極的生活態度;亦有受訪者vini疑惑其「為什麼要當街友呢,應該有能力可以讓自己過得更好」。

各國街友面面觀:
法國猛男街友路邊健身 網友驚豔(2014/12/15 ETNEWS新聞雲)
英國街友變身導遊(2013/04/08 社企流)
德國出現青年和老人共居的新住宅、手機沒電跟街友借行動電源?(2015/11/22 社企流)
大誌《The Big Issue》
​認識街友:
工作窮人與遊民一線間-台北車站遊民調查報告 (2011/01/24苦勞網)
無家有志—從大誌看街友自立(2017/6/07 公民新聞) 
翻轉大眾對街友的刻板印象,理髮師用剪髮的專業助他們找回自信(2017/4/20  公益綜合平台)

  

**本次調查的主題為「流浪者之歌」,由微笑小熊調查小棧(smilepoll.tw)執行,訪問期間為2017.06.12-2017.07.04,自發參與這次方便抽樣的人數為604人。原始問卷、完整報表以及調查資料皆已公開,歡迎以會員身份登入官網下載。